区块链与公证的“一步之遥”——区块链在中国的前世今生
我国区块链第一次热潮的开端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那就是在2016年6月,时任央行行长的周小川在一次讲话中提出,中国在建设法定数字货币,考虑使用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中国几乎所有名字中带区块链、或者营业范围中有区块链相关的企业都是在这之后涌现的。紧接着,在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区块链首次被作为战略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写入“十三五”规划,该规划明确提出,需加强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创新、实验和应用,以实现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主导权。区块链由此站上了爆发式发展的风口。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在区块链服务实体经济的产业技术尚未落地前,打着“区块链”旗号的ICO活动(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币发行)却大行其道。而在泡沫中,最为危险的是完全没有实体项目支撑的“空气币”。与其他融资项目不同,“空气币”发行融资的融资主体并不需要是一个真实的公司,一个临时组成的“团队”就可以成为融资主体。不公开、不透明、项目价值的不确定,以及投资者期待暴富的情绪,放大了“虚拟货币”市场的风险。根据中国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2017年7月发布的报告,仅2017年上半年,通过ICO获得的融资金额已经超过传统风险投资金融,ICO累计融资达到26.16亿元人民币,累计参加人次约10.5万。这其中的绝大多数投资人,都随着ICO项目方的破发、跑路、入罪而血本无归。于是,2017年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七部委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公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从事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加强代币融资交易平台的管理,各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开展与代币发行融资交易相关的业务。至此,中国的区块链行业开始趋于沉寂,区块链圈内也开始分裂为热衷炒币的“币圈”和推崇技术的“链圈”,两者呈现出水火不容之势。
从上面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区块链已经经历了一个风口,至于为什么没有飞起来,原因则是多方面的:
01技术成熟尚需时日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区块链不是一项新技术,而是一个新的技术组合。其中的关键技术,包括P2P动态组网、基于密码学的共享账本、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都是已经有十年以上的老技术了。但是,区块链技术将这些“旧酒”很巧妙地装入了“新瓶”,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完善的激励机制,用经济学原理来解决传统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是该项技术的一大创造性。但是就“区块链”这项技术本身而言,从理念到研发到应用到场景,仍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从世界知名IT咨询公司Gartner发布的2019年区块链技术成熟度曲线中我们不难发现,区块链相关的绝大多数技术仍需要五到十年才能达到成熟。Gartner杰出分析师兼研究副总裁Avivah Litan表示:“区块链科技尚未达到成熟阶段,大多数企业的区块链项目还停留在实验模式上。区块链目前仍无法使各业务生态实现数字化业务变革,并且至少在2028年之前无法做到这一点。Gartner预测,到2028年,区块链技术和运营才能实现全面扩展。”
02对监管要求的不适应
比特币的诞生勾画了一个以区块链为底层技术的超越传统意义上国家主权的货币模式,从这以后,区块链就被打上了深深的“去中心化”的标签。整整10年后,Facebook拟推出的超主权虚拟电子货币Libra又向这潭本就不平静的湖水中丢下了一块大石头。此举不仅招致了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的质询,更遭到了以法德为首的欧盟国家的抵制。这意味着,区块链终于正式进入了“顶级权力机构们”的视线,伴随而来的一定免不了“合规”与“监管”问题。
“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中”。国家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现阶段的最优解,在国家这套复杂的机器中,货币与经济体系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倘若货币主权受到冲击、经济体系崩塌,随之而来的就是国家停摆,人民流离失所。因此,至少在可见的未来,超越国家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如果说在“北大岳昕”事件之后,我国的有关部门已经开始注意到区块链公链中某些不利于监管的特性,那么Facebook的Libra则是让我们坚定了研发自主可控的区块链技术以应对国外技术霸权的道路,也促成了习近平总书记“1024讲话”的发表。2019年1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同月28日起,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管理系统上线运行,区块链监管的大幕就此徐徐拉开。于是有业内专家就断言,公链在国内已无生存空间,监管友好的联盟链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失去了“天下大同”这个标志的区块链,还是真正的区块链吗?这是很多区块链从业人士迷惑的地方。
03过度专注于功能性价值
每每谈及区块链在目前——特别是法律行业中的应用,所得到的答案无外乎两个字:“存证”。“存证”毫无疑问是区块链最基础的功能之一,而且还具有去中心、不可篡改、可追溯等优势。然而,过分专注于这些功能性的价值,往往让我们忘记了区块链技术之所以诞生的“初心”,忘记了去追求它的上层价值乃至终极价值,更勿论这些所谓的优势在实际应用中所遭遇的尴尬。
1、去中心:区块链里有一个三元悖论,三元是说衡量区块链好坏的三个指标:高效性、去中心化和安全性。悖论是讲这三条不可能同时取得最佳,提高其中某一个的指标必然以损害另外一个或者两个作为代价。安全性不能退让,只有越变越好一条路。去中心化虽然是区块链最重要的一个特性,但在实践中可以适当弱化。此外,“去中心”往往会陷入另一个悖论,即囿于块链容量和传输带宽的限制,全球范围内的“去中心”是极难做到商业化的,而能够做到商业化的场景往往节点是十分有限的(最少四个节点就可以搭建一个区块链网络),又会形成中心化的趋势,加之其他原因,因此,“去中心”的表述目前已经很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多中心”或“泛中心”。
2、不可篡改: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仅指上链后的数据不可篡改,但业务数据是否真实无法单独通过区块链技术来解决,参与方写入数据是否和现实数据一致目前主要由管理手段来规范,权威性和强制性不够。而倘若上链数据不真实,不可篡改也就失去了意义。另一方面,与去中心化的情况相类似,区块链不可篡改的基础是有足够多的分布式账本同时对一件事情进行记录,于是在公链的情况下,不可篡改就不仅是一项基本功能,而且是真正可以实现的。但当节点有限时,51%的红线很容易就能突破,甚至由于联盟链中的参与方利益相近,可能出现一致同意进行修改的情形,就使“不可篡改”的效用大打折扣。
3、可追溯:与存证相类似,另一个经常会触及到的区块链应用场景是产品溯源,但在物联网技术还未完备的今天,产品溯源更多的只能是“包装溯源”。例如,对于茅台酒、普洱茶之类的食品而言,无法对于食品本身进行打码,只能在酒瓶、茶罐之类的包装上进行打码。于是,溯源的也只能是这些包装的真实性,而其中内容是否会被不法分子掉包,或者原本灌装的究竟是什么,区块链溯源是无法实现的。
可以毫不讳言,区块链的第一次热潮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在2017年七部委的《公告》之后,整个区块链行业陷入了2年的沉寂期。那么,为什么它还能迎来第二次发展热潮,是否有什么核心的价值未被发掘